| 他是世界首例“冰冻人”。 按照他生前遗愿,在他死后将身体冰冻50年后再进行解冻,使其死而复生。 然而,当工作人员为他进行解冻时,却被眼前的一幕吓得叫停! 这是为什么?难道真的复活了? 富豪的最后一搏1966年的洛杉矶,72岁的詹姆斯・贝德福德坐在私人医生的办公室里,手里攥着的体检报告几乎要被捏碎。 肺癌晚期叠加肾癌转移,医生的话像冰锥扎进心里:“最多还有半年,回家安排后事吧。” 这位靠石油发家的富豪从没怕过生意场上的风浪,却在死亡宣判面前彻底垮了。 展开剩余90%接下来的日子,他夜夜被噩梦缠上,梦里全是黑暗中不断下坠的恐惧。 为了排解焦虑,他每天揣着拐杖去书店晃悠,直到一本《永生的期盼》撞进视线。 书里的理论让他猛地坐直:人死后立刻用低温冷冻,等未来科技能治好绝症时再解冻复活。 贝德福德把书翻得卷了边,当即认定这是唯一的活路。 没等他找专家,一个叫尼尔森的电工主动找上门,说自己研究冷冻技术好几年了。 贝德福德没多想,当场拍给对方4200美元启动项目,又额外留了10万美元作长期维护费。 1967年初,世界上第一个简陋的人体冷冻基地在洛杉矶郊区建了起来,几个铁皮罐和一台二手制冷机就是全部家当。 贝德福德和尼尔森签了契约:死后马上冷冻,2017年尝试解冻复活。 1月12日,贝德福德停止呼吸的瞬间,尼尔森的团队立刻用保温毯裹住遗体,火速送往郊区的冷冻基地。 然而,这场被寄予厚望的首次人体冷冻,从一开始就状况不断。 冷冻后的重重危机工作人员先把遗体浸入0℃的冰水浴降温,紧接着注射抗凝剂防止血管堵塞,随后要注入关键的冷冻保护剂——这步本是防止细胞结冰破裂的关键。 可刚推注了一半,监测仪突然报警,温度莫名飙升了3℃,团队赶紧关停设备检查,折腾半小时才重新启动。 等到开始向-196℃的终极目标降温时,又出了岔子,制冷机的管道突然结霜堵塞,温度卡在-70℃不动了。 尼尔森带着人用热水浇管道,手指冻得通红也顾不上,两次紧急叫停后,足足花了16个小时才完成整个冷冻流程。 看着容器里稳定的低温数据,所有人都松了口气,没人想到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。 贝德福德刚被冷冻满一年,他的妻儿就找上了门,拿着遗嘱要求收回10万美元维护费。 他们认为这笔钱是遗产,该由家人继承,而不是砸在没谱的研究上。 研究机构自然不肯让步,坚持按当初的契约,这笔钱要专款专用在贝德福德的长期维护上,双方争执不下,直接闹上了法庭。 法庭上,家人拿出贝德福德生前的家庭账户记录,称他从未明确表示这笔钱“不可继承”。 机构则提交了契约原件和冷冻技术报告,强调资金中断会直接危及遗体保存。 这场拉锯战持续了整整8个月,最终法院判决10万美元归研究机构支配,但要求每笔支出都必须公开公示。 本以为资金问题解决就能安稳下来,1979年的一场突发停电,差点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。 那天深夜,洛杉矶郊区遭遇强雷暴,基地的变压器被击中,整个冷冻系统瞬间瘫痪。 值班人员发现时,贝德福德所在容器的温度已经升到了-80℃,外层液氮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蒸发。 尼尔森急得团团转,连夜联系贝德福德的家人,要求他们立刻追加20万美元维修费,用来更换损坏的设备。 可经历过上次的官司,家人对尼尔森早已失去信任,不仅当场拒绝,还反过来起诉他管理不善,导致遗体陷入危险。 法院很快做出判决,认定研究机构存在明显的管理疏漏,判决尼尔森赔偿80万美元。 这笔赔偿直接让本就拮据的研究机构彻底瘫痪,再也无力承担后续的维护工作。 无奈之下,家人只能联系到当时更有实力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,将贝德福德的遗体转移过去。 当装有贝德福德的容器被小心翼翼地抬上运输车时,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检查后发现,容器内壁已经出现了细小的冰裂纹。 没人知道,这场跨越几十年的“永生实验”,还将面临多少未知的危机。 2017年解冻真相2017年1月,距离贝德福德被冷冻正好过去50年,当初约定的解冻日期终于到了。 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提前一周就进入了紧张状态,工作人员将那个陪伴了贝德福德几十年的不锈钢冷冻罐,从恒温储藏室小心翼翼地转移到专用操作间。 罐身的锈迹被仔细擦拭干净,上面“詹姆斯・贝德福德,2017年苏醒”的字迹虽已模糊,却依旧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。 基金会特意调配了当时最先进的解冻设备,还组建了由低温生物学家、外科医生和复苏专家组成的团队。 准备采用梯度升温技术,先将温度从-196℃缓慢提升至-120℃,再逐步过渡到常温,全程用精密仪器监测细胞状态。 操作间外,几十家媒体的摄像机早已架好,全球不少关注人体冷冻的研究者都在等待这场“世纪苏醒”。 一切准备就绪,当技术人员打开冷冻罐的密封阀,开始按程序升温时,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观察窗上。 可就在温度升到-50℃,开始进行初步状态检查时,负责观察的医生突然皱起了眉,立刻示意暂停操作。 凑近观察才发现,贝德福德的遗体出现了多处异常: 鼻梁明显塌陷,像是承受不住长期低温的压力;颈部皮肤浮现出不规则的暗红色斑块,边缘还带着细微的冻伤痕迹;更奇怪的是,当年注射冷冻保护剂的针孔异常清晰,周围的皮肤甚至呈现出僵硬的凹陷状。这些迹象让在场的专家们心里咯噔一下,隐约觉得情况不妙。 团队立刻启动深度检查程序,用微型探测仪深入容器内部取样。 检测结果很快出来,屏幕上的数据让整个操作间陷入了沉默: 大脑细胞结构已经出现不可逆的破坏,大量神经细胞碎裂成了无法修复的碎片;肝脏血管严重萎缩,管壁布满冰晶穿刺的孔洞;全身的血管系统更是完全坏死,连最粗壮的主动脉都变成了脆弱的纤维状组织。首席科学家拿着报告,语气沉重地做出技术评估: 现有痕迹表明,早在转移到基金会之前,遗体就因多次温度波动遭受了致命损伤,细胞层面的破坏已经深入骨髓。 即便现在强行解冻,不仅不可能复活,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命体征都无法通过医疗手段维持,遗体还会在解冻后迅速腐败。 消息传到贝德福德的家属耳中,赶来的后人沉默了很久。 他们围着封闭的冷冻罐站了足足一个小时,没人说话,最终,家属代表给出了决定:继续冷冻,再等50年。 他们表示,既然已经等了半个世纪,不妨再相信一次未来的科技,或许到2067年,医学能攻克现在的难题,完成贝德福德当年的“重生”愿望。 就这样,已经76岁的“冷冻第一人”贝德福德,又被送回了恒温储藏室。 他的冷冻罐旁新添了一块铭牌,上面刻着“2067年,再启希望”。 只是没人知道,下一个50年,等待他的会是奇迹还是又一次失望。 参考文献发布于:河南省
|